碎片交易所

– 雜訊中重構訊息 –

  2018 年末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似乎晚了一些,翻讀的時候不斷想起 2017 上半年這本書在媒體、網路社群乃至社會所引起的熱烈討論,知道了那麼多或真或假的資訊,再回來讀這本書,情緒其實十分複雜。有人說閱讀小說是遁入另一個世界,而這本書於起始處向讀者宣告:改編自真人真事。真人真事的意思就是,你遁入另一個世界,我仍會把你抓回來,此處即彼處。
  這是思琪的故事,當然。不過書中的視角除了思琪之外,還有怡婷與伊紋。大部分看完的人都會認為後面兩者是思琪的投射,我卻比較願意說這三人是同一個「原型」穿過稜鏡(思琪第一次被強暴)所折射出的三道軌跡。

閱讀全文 »

  戀愛中的人,與代名詞一樣,大概是最難以理解的一類了。

  在布農語裡,詢問別人的名字時,說的不是「你叫什麼名字?」,而是「我們叫什麼名字?」。我們,是把對方輕輕收進自己的懷裡,同時將自己交給對方。林達陽曾經這樣寫過:「喜歡的意思,是我知道我們明明只是靠得很近的兩棵樹,但有些時候,我希望別人誤以為我們是同一棵樹。」陳雪在這本書裡則以一種較不浪漫的方式來描述這樣的關係:

所謂「我們」,是一種特殊的關係,那之中必須保有自我,但卻又不能不涵蓋對方,自我的問題會影響到彼此,而彼此的問題還會回到自身,無論喜怒哀樂,還是得兩人一起經歷。
陳雪 & 早餐人,《人妻日記》,p.147

有些時候希望被誤以為是一棵樹,但終歸只是很靠近的兩棵樹,陳雪與早餐人合著的的這本《人妻日記》,便以兩人分別的日記,向讀者展示了「我們」的樣貌。

閱讀全文 »

# 原作於2013年3月22日
# 修改於2019年3月22日

年少的時候寫詩,後來覺得寫得不好,大學畢業時幾乎全數刪去,手邊再沒有詩作。還好透過秋君,知道這一首保存下來了。並非碩果,只是僅存,重新再讀像是喚回了一個青春的片段。

青春不復盛,可以緬懷。

閱讀全文 »

  若有逛書店的習慣,很容易發現每個時期書市的變化。就我自身的觀察,哲普書的出版約莫是 2016 年末達到高峰,能夠在書店裡佔據一個陳列桌,以封面示人。其中,今天要談的其中一本書──波沙特的《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在 2015 年底於台灣翻譯出版,是較早面世的暢銷哲普書。這本書已經有許多哲學研究者評論過,像是致力於哲學普及的朱家安,以及我很喜歡的知識性 Youtuber 超級歪;而另一本書,是我前陣子在獨立書店意外捕獲,朱家安於今年出版的《画哲學》。這兩本書同屬通論等級的入門書,在我看來無論是文字趣味性或詮釋的深淺都恰好能互相補足。作為一個入門者,大概還沒辦法暢談什麼哲學思考,不過我想我能夠在這篇文章裡談一些哲學以外的觀察。

閱讀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