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2018

「過著平靜的日子,常會忘記每一天,人都可能會死。」

2018-01-03

有時候聽完一些事情會在心裡默默回覆對方:「活該。」

2018-01-09

Facebook 好友 230,問卷填卷率已經超過 1/4。定期精省人際關係連結的效果在這個時候還滿體現的,至少表示留下的都是或多或少有在互動的。

2018-01-10

歷史語言學的題目遇到一些瓶頸,之前語用學時向曹老師請益。沒想到一跟老師提「很可以」,老師馬上就知道我要做什麼,接著給了一堆想法。可能是研究語用的關係,一些很新的用詞老師也都有跟上。

好想成為老師這樣學識淵博又與時俱進的學者。

2018-01-11

每次報告都在寫完當下覺得寫得不錯,但隔天睡醒之後連自己都很難說服,害怕只是在套理論,或害怕自己的論據根本沒有可信度。每次別人說要相信自己做的東西,心底也知道要先說服自己,但還是時常懷疑,自己所相信的是正確的嗎?

也許世界上本來就沒什麼對錯的問題,總之這學期終於過完了。

2018-01-14

整理照片時看縮圖疑惑怎麼會拍房間,點開之後看到拐杖才想起來。

剛摔斷腿休息一週沒去學校上課,每天在房間裡除了吃飯洗澡之外就是昏睡,可能因為吃止痛藥的副作用,醒著時腦袋也昏沉沉地,不太能運轉。僅存一點力氣也都拿去加強負能量了,覺得生活很荒謬,某種程度上陷入自憐的惡性循環。

直到某一個下午醒來,看到原本採光條件不好的房間裡竟有一點點陽光,才覺得應該還能再走一段。

房間

2018-01-24

世界不會變得美好,當然我的人生也不會變得更好,有可能我們不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是為了避開最壞的明天而活著。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

2018-01-26

之一、
火車上一對老夫婦一人提著一台電動單輪車,年輕的心與加上前沿的科技能抵抗衰老的身體。

之二、
只要別人得知我在家裡都講臺語,得到的第一句回饋沒有例外都是:「看不出來你會講臺語。」不禁在想,所謂「看起來會講臺語」的人,在他們想像中是什麼樣子?

2018-01-31

看到一篇文章說:「喔,我來做」其實是不太想做,「喔喔,我來做」較為中性,「喔喔喔,我來做」帶有積極感。

想起之前有看過網路言語交際算「哈」的字數,為了表示真摯會拖很長,但到底真不真摯誰知道呢,哈哈哈哈哈。

2018-02-04

過去幾年嚮往成為一個溫柔的人,雖然用「成為」這個詞感覺太過鑿刻,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是蓄意為之。一直到去年年底覺得不太對勁,即使喜歡溫柔有禮的自己,卻時常感到困擾。有些時候,是犧牲自己的想法換來的,擔心傷人,逃避衝突。意識到這件事之後,想要試試換個方向了。雖然知道脾性大概已經定形難改,還是想要與自我抗爭。要坦率、要勇敢。

2018-02-05

之一、
天冷,納茲昏睡到我想伸手探他鼻息,希望外面的浪貓能熬過這波寒流。

之二、
大一升上大二之時,曾有一段勉強自己的日子,想要變得開朗。我怎麼可能變得開朗?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荒謬。當時大家都告訴我:試試看吧、試試看吧。獨獨只有博淳在一次聊天告訴我,你不需要改變,如果你習慣現在的樣子,現在這樣就很好,你要喜歡自己。

我還是沒有喜歡自己,卻喜歡上他。

2018-02-07

君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

記憶總是在失眠的時候竄出。那年17歲,線上遊戲發展最蓬勃的時代。

Pinocchio 說自己26歲。聊著聊著換了聯絡方式(當時是Yahoo即時通),一直到大學才失聯。作為家中長子,在那個年紀出現一個年紀稍長的人能夠傾訴煩惱,是一件到現在想起,仍覺得幸運的事情。

還記得當初問他為什麼叫做 Pinocchio;還記得他預言我成長到他的歲數之前會遇到的事情;也還記得他掛在即時通上的狀態,短短的一句話,他說是從芥川來的。當年不懂的事如今都懂了。成長使人擅於隱藏情感,習慣保持神祕,我大概也長成一隻皮諾丘,這年我 26 歲。

必須對自己誠實,讓鼻子縮回來。

2018-02-08

立行老師邀我中午吃飯。與老師提到做研究的迷惘,也不曉得畢業可以做什麼。老師說:「什麼都不要的時候,想要什麼就會有什麼。」

想到大學畢業去當兵前也是在校園裡遇到老師,當時老師說:「別擔心,裡面的環境可能很嚴苛,但在封閉的環境更要留一根天線在外面,讓你的想像與嚮往去觸碰世界。」後來我當兵的時候過得很愉快。

自己一向是不太主動向外求助的人,但在困頓的時候能跟老師聊聊真是太好了。

2018-02-09

午餐時,隔壁一桌女學生在討論同校男生,聽起來有校草有丑角,聊天過程集中在外貌描述,像是「那個男生屁股超翹又愛穿緊身褲」、「看到臉我就不行了」云云,然後傳出呵呵呵的青春笑聲。

歐巴桑果然都是少女修煉而成的。

2018-02-14

貓

外面宣傳車:「祝大家狗年行大運,狗年旺旺旺。」
我很難跟納茲解釋為什麼沒有貓年。

2018-02-17

上學期修了語用讀了一些相關研究的關係,現在對選舉語言特別敏感。

聽到外面宣傳車或是看到文宣有時候會大翻白眼,很想提醒一些候選人把幕僚(特別是文膽)換掉,或是回家洗洗睡。像是家境優渥的小公子選翁立友的〈堅持〉當造勢歌曲,自己不覺得錯亂嗎?

2018-02-20

朋友今天告白成功,正式進入一段關係。很替他開心,但他說了一句話,我真的不愛聽。

「你也快去談戀愛嘛,我很擔心你一直單身。」

2018-02-25

在新竹版看到有人徵求「幫忙整理和打掃的阿姨或是大姐」,為什麼打掃只能是大姐,這是性別歧視。

2018-02-26

大概從當完兵之後發現體質變了,現在洗完澡如果沒有馬上擦乳液,皮膚就會開始乾癢,必須換比較溫和保濕的清潔用品。曾經以為自己一輩子都會是中東油田,歲月果然是一張強力吸油面紙。

2018-02-27

《女子的生活》裡,美紀真的很清楚自己要/不要什麼,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第四集面對無禮之徒挑釁時,本來美紀很習以為常地直接無視,沒想到後藤出來幫他反擊,美紀頓時因覺得太溫情而受不了跑出去。很喜歡這一段,大量的惡意使人堅強,往往這樣的人面對善意時會逃開,不是因為排拒,而是害怕自己變得依賴。

害怕自己依賴了誰,以後再度孑然一身的時候會無法恢復原本的堅硬。

2018-02-28

「你在幹嘛?」
「我聽你的話養了食蟲植物,結果家裡的蒼蠅被吃完了,所以我在抓螞蟻。」
「食蟲植物不一定要吃蟲,喝水就能活。」
「你吃米就能活,但偶而也會想吃漢堡吧。」日劇/《瀨戶與內海》

2018-03-01

外婆確診癌症第四期了。

媽媽在電話那端泣不成聲,而我只是語塞,艱難地問了幾個問題了解狀況。一切都與過年前相同,下半身疼痛而無法行走。原本以為是骨刺,沒想到是腫瘤,好幾年前的遺毒。醫生估量了餘命,外婆淡淡地說,那就這樣吧,已經夠了。對外婆已經夠了的生活,對媽媽卻遠遠不夠。

「我會不會變成孤兒?」媽媽問我。

我說,在還活著的時候,把握相處的時候吧,不要想太多。如何不想太多呢?沉默的時候我想,在台灣的文化與教育之下,我們避談死亡,死亡不吉利;避談死亡,也就忽略道別。道別明明那麼重要,生活忌諱,課本也沒有,我們只能從心碎之中學習。

也有一種可能是,無論是否做好準備,都免不了心碎。

2018-03-02

小說家蘇偉貞寫了一本書紀念他丈夫張德模,叫做《時光隊伍》。大約是去年底,在喜歡的電台聽到他們的故事,關於死亡與道別,又美好又哀傷,所以記下。

他們在年輕時看到讀者文摘裡的投稿,一個投稿裡頭說他不相信鬼神。他們夫妻也不相信,於是做了一個約定,要是有一天有一方先走了,如果真的存在那個世界的話,一定要回來,在對方睡著的時候偷偷搔他的腳底板一下。讓他知道:我在這個世界喔,這是真的哦。

後來張德模生病送到醫院去,蘇偉貞在醫院樓下的商店買了一本筆記本,記錄著在醫院床邊陪伴張德模的時光,偶然也會想起他們不相信鬼神的約定。再後來幸運地,張德模出院了,蘇偉貞的本子也用不著了,收到了抽屜裡頭,再也沒有被想起。他們過了五年的時光,張德模又入院了,蘇偉貞很自責,她想,要是五年前生病他買的那本筆記本,那本在病床邊紀錄互相陪伴的本子,那個筆記本要是沒有那麼厚,是不是張德模就不會再生病了。主治醫師跟蘇偉貞談是否要放棄治療。蘇偉貞說,張德模在病床上都在看 Discovery 那種有教育意義的頻道。她說:「張德模如果要走了,他自己會知道。他對這個世界還有求知的慾望,我怎麼能放棄呢?」

張德模在還能行走的時候,找了他所有朋友來,他想要在還能笑的時候跟朋友一一道別。有一天張德模說他很久沒有雙腳踏地的感覺,他跟蘇偉貞說想下床走走,可是那時候他其實已經不良於行了。他的朋友跟蘇偉貞一起攙扶他,第一次有點踉蹌差點跌到,第二次張德模真的站好了,大約過了五秒鐘,張德模說:

「好,我可以了。」然後大家把他扶回床上。

在某天的凌晨四點鐘,張德模突然從床上坐起。蘇偉貞看到這一幕,她知道張德模已經做決定了。張德模對她說:「我要走了。」然後蘇偉貞說,她從來沒要求過張德模任何一件事。在那個凌晨四點,蘇偉貞對他做了最後一個請求。

她說:「我們等天亮好不好?」因為她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在以後某一個凌晨四點突然驚醒,發現父親不在身邊。於是他們就一起等待天亮,然後把孩子都找來。然後,就把張德模送走了。張德模離開後,蘇偉貞在睡覺時就很少把被子蓋到腳,因為她在等。她在等張德模回來,搔她的腳底板。廣播/愛的自由黨

2018-03-03

今天下午天氣很好(雖然氣象說空汙嚴重),傍晚前就離開圖書館,回住處放背包後,換雙好走的鞋子就出門散步了。

社區圳溝旁的長椅下看到一碗所剩不多的貓食,但沒看到貓,從隨身的飼料罐裡倒了一點納茲沒吃完的貓食補充。大概是聽到聲音,旁邊的車底下跑出兩隻貓。蹲在旁邊看他們吃飯,落日正好,那一刻真的好想當貓啊。

後來走上溝旁的行人步道,兩岸種了山櫻花跟富士櫻。好幾棵山櫻花都滿開了,富士櫻則稀稀落落的,不曉得春天前會不會開完。

2018-03-04

出圖書館有一個女生叫我學長,應該是經濟系的但真的毫無印象(很抱歉),只好反射性地微笑說嗨。

2018-03-12

雖然覺得女性不一定要包辦家事,但阿嬤是連照顧自己都沒辦法的(吃外食也是阿公出門張羅回家給他吃),只能說老公跟子女都對她太好了。

2018-03-17

今日 Hsin 路過新竹,傍晚匆匆與他吃了頓飯,高中相識至今,能聊的事情未曾減少。電視劇和小說裡,凡是與青春題材相關的,時常都有角色們許諾永遠不變。年輕的時候心裡也曾有這樣的想法,維持不變多好。然而,隨著各自的路途走得越遠,越察覺不變是不可能的。將自我凍結在青春固然美好,卻也十分可惜,朋友相聚若只能不斷緬懷那段青蔥歲月,大概沒辦法長久聯絡。

上星期與他閒談時,手機螢幕突然冒出一句「我又分手了。」,還好今日相見感覺狀況不太糟。與他散步到餐廳的路上,他突然說:「你上次說我沒辦法忍受單身,其實我有點不舒服,但又覺得被你說中了,的確是這樣。」然後說他想試著努力單身一陣子看看。告訴他不要勉強自己,然後問他,是否記得大學有次我們倆都回台南,碰面時聊了彼此的感情觀,他說記得。過了這麼些年,今日的我們更能理解當時對方的想法。

不要急,要給自己時間。

2018-03-18

最近在讀一本文學類的書,看了三分之二覺得翻譯翻得真好,流暢自然又優美。往回翻到書封摺頁看資訊,譯者是師大譯研出身的。雖然不迷信名門正統,但越來越相信很多事情還是尊重專業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在真實世界中,外型的特徵和缺陷沒有任何主題或形而上的意義,也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心靈,這聽起來雖然像廢話,但是我非先說清楚不可。如果你臉上的疤痕是參加海德堡鬥劍社留下來的,這可能還有借題發揮的空間,或者你身上的刺青是舊金山迷幻搖滾「死之華樂團」的團徽,這可能透露了你的音樂品味。但是,一般來說,短腿就只是短腿,脊椎側彎就只是脊椎側彎,沒有任何特別的意義。《讀懂文學的27堂課》,Thomas Foster

2018-03-28

阿公跌倒傷到頸椎,半身不遂。

2018-03-29

上午八點多接到秀鳳車禍電話,腳踏車騎太快,瑜珈墊卡進前輪摔倒,急匆匆去接她。

載她去馬偕醫院檢查,沒什麼大礙,應是嚇到,哭到緩不過來。候診時,見她通知家人與男友,不禁想到自己去年九月摔斷腿骨折那陣子,又想到大二滾到路中央的自己。

也許偶而可以軟弱一下,想對過去的自己說,你很勇敢。

2018-03-30

有時候雖然因為人情答應了某些事,但後來發現對方有意無意地在人情榨取的時候感覺還是很複雜,特別是與錢有關。

2018-03-31

之一、
外婆上週出院了,醫生說待著也沒用,化療時再回醫院就好。媽媽與阿姨請了一個外籍看護,分憂解勞許多;然而上週阿公去公園運動跌倒,傷到頸椎,即使當天就安排了開刀,仍然癱瘓了。事情已經發生,只能治療,以求舒服一些。
現在反而很擔心爸爸和媽媽,只能不斷提醒他們要好好休息。

之二、
Hsin 見了一個網友後,打電話告訴我對方不知道「愜意」這個詞(不會念也不會寫),令他震驚。
看過「因該」跟「再在」不分之後,我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了。

2018-04-01

衰真的是沒有盡頭的。

2018-04-12

讀研究所感到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大學的時候沒有咬牙好好讀原文書。

2018-04-14

覺得阿公這一跌好像有失智前兆(健忘、幻聽、被害妄想),希望只是生理時鐘失調。

2018-04-16

阿公一大早吵著要下床去上廁所,阿嬤跟爸爸兩人講到快跟阿公吵起來,然後爸上樓請剛睡醒的我下去按捺。

我:「等這星期回診看醫生怎麼說,如果醫生說可以,那以後我們就都自己去上廁所。回診之前你再忍耐幾天。」
阿公:「好。」
我:「讓你坐起來看股票好不好?」
阿公:「好。」
我:「我明天要回新竹,下次可能五月回來,這段時間你努力一點復健,說不定我回來的時候你就能起來走了。」
阿公:「我、要用跑的。」

原來這就是長孫的力量。

2018-04-24

看書看到煩亂的時候就會採取激進的打掃方法,像是剛剛用魔術海綿把地板磁磚一片一片仔細刷乾淨。

2018-04-29

大家都知道外婆大概活不過今年,原本在想能夠撐到什麼時候,七月暑假嗎?她自己的六月生日嗎?如果是五月的母親節那也很好,至少媽跟阿姨可以多過一個有媽媽的節日。

星期三剛轉進安寧病房的外婆今早去世了,不會再痛了。

2018-05-03

外婆生前原本只有要簡單辦家祭,結果跑出一堆舅公堅持要盛大辦風光辦,今天訂了公祭的禮堂。最小的舅公罵說,按照禮俗,當天任何一個舅公到場,外甥女(媽與阿姨)還有媳婦(舅媽)跟孫侄輩(表哥表妹)都要跪在門口迎接。

後來才想到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爸爸說以前農業社會的時候更誇張,因為以前住得近,若自己的媽媽過世,那長子要一路哭一路跪到舅舅家門口,如果舅舅沒扶你起來就要一直跪。

本來想簡單辦的喪禮又被搞得很傳統了,人真的連死後想幹嘛都必須被擺佈,超suck。

2018-05-05

阿公的譫妄已經好一點了,雖然還是會把我認成弟弟。爸跟看護說:「這陣子家裡事情很多,照顧阿公辛苦你了。」
「照顧阿公不辛苦,照顧阿嬤反而比較累。」看護回答。

笑死。

2018-05-08

外婆的喪禮加加減減花了 30 萬,她生前為了不拖累子女,努力存了一筆錢,恰好付了這次的喪葬費。連死亡都不麻煩別人,希望以後自己也能這樣。

船要來了
擺渡的人慢慢划
這次你的背終於直了
我從未見過的樣子

水從魚尾滲出來
在耳邊說痛
是身體的事
此後再與你無關
我羨慕
你終於自由

聽說那裡有土有花
沒有種子
也能發芽

舒坦了身體
就能大步行走
願你身旁恆常明亮
願此後回頭無岸《紙蓮花》,任明信

2018-05-12

做菜的療癒就在於:你選擇什麼樣的食材,花了什麼樣的時間,一定能做出符合你期望的東西。我覺得這很棒。因為對照顧者來講,最大的沮喪就來自於你花了很多時間、很大心力,卻沒辦法把你想照顧的人照顧好。

難道我這樣一個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為了滿足各式各樣的人對我提出的各式各樣的要求嗎?」照慣例,自己給了自己回答:「不是吧,我生下來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我的自我發展,並且好好過我的生活。不要增加別人的負擔。行有餘力,還可以對別人有幫助,當然更好。《我輩中人》,張曼娟

2018-05-18

比起逃避,我還是比較喜歡誠實以告的關係,誠實除了不為難別人之外,也不為難自己。

2018-05-19

昨晚夢到自己在釀草莓酒,這個時節應該要釀的是青梅酒吧。(但我根本不喝酒。)

2018-05-25

突然想到,如果生成語法堅持存在一個造句機器在符合規則下可以造出無數個文法正確的句子,那不管怎麼迴避,終究有一天要面對「詩」這個東西。

我跟俞翔都覺得可能跟語用學裡的語域(Register)有關,不同語域的文法應該也不一樣。

我說:「不然來畫一個 RegP。」然後我們兩個都笑了。

2018-05-26

下午收到曉虹老師的回信。

前天寄信向她報告目前的進度、遇到的問題與預想的分析方法,老師在沒有否定我(幼稚)想法的前提下,針對每個問題提出她認為可以思考的其他面向,同時附上參考資料,還特別提醒我可以先看裡面的哪一頁。

還記得上學期末去台北與老師討論布農語,附帶請她當我的指導教授時,她很直爽地答應,當時有點驚訝,因為老師跟我是第一次見面,也沒有要求我去師大修她的課。然後她告訴我以後不用特別跑到台北,可以用通信解決的問題就通信就可以了。

除了這學期初跟前天主動寄信給老師然後等待回信之外,她不會寄信問我的進度,也不會額外干涉我。可以說是放牛吃草,跟曹老師一樣,但從老師的回信裡會感受到自己提出的問題被好好對待,真的十分感動。

其實我也覺得這樣很好,研究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遇到疑問時再向更專業的人尋求幫助,要練習為自己負責。

2018-05-27

最近歐盟修改隱私權相關法的關係,很多 App 跟網站寄了隱私權更新的通知到信箱,於是順勢把沒在用的服務註銷帳號了,感恩歐盟讚嘆歐盟。

2018-05-28

2018-05-31

聽聞有老師在 meeting 時對學生說:「你不相信我(的理論),那去找別的老師指導你啊。」
除了震驚之外更多的是傻眼,這是情感勒索,而且雙方權力關係極度不對等。

2018-06-01

之一、
今天是各大高中畢業典禮,去學校路上,看到竹中外面很多攤販在賣花。剛剛 Hsin 傳了照片來,是他回去一中參加他弟的畢業典禮。
想到大學時期會覺得開心,想到高中時期是開心到想再過一次(除了讀書升學)。

之二、
與阿公視訊,覺得他真的老了。原以為跌倒只是復健,沒想到精神狀況也很差,不像過去聲如洪鐘。也不太認人,像遁入另一個時空,恍惚終日。現在只希望他可以安然無痛走到盡頭,一切好好。

2018-06-03

我最近反覆尋思成為一個學者對自身的意義,為學應該本真,篤實,首先我得說服自己,才能以此服人。如此,知識才能為我所用,而非被斷裂,流動的知識帶走。我先得回到自己,逼視所要處理、注意的問題核心,去除渣滓,才曉得哪些東西必要,而哪些其實變成妨礙論述的框架,得先痛除,才能自立。臉書貼文/李筱涵

2018-06-04

曾經一邊哭著一邊吃飯的人,一定能活下去的。
日劇/《四重奏》

2018-06-10

家裡幾件事情相繼發生之後,世界破是沒破,只是缺了一角,永遠不會復原。家人之間的理想關係究竟該是什麼樣子呢?無條件地一鼻孔出氣嗎?或是帶有些許上下關係的愛情?其他家人的感受是什麼呢?

今天晚上責備了媽媽,後來她就不說話了,往常睡前梳洗完會轉進我房間說幾句話,今天逕自往自己房間去,大概是在生氣吧。

2018-06-12

好幾次被問過財務自由的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事後很認真地想好像也沒什麼非做不可的事情,有一陣子覺得沒什麼人生目標這樣真的好嗎。某一天醒來如獲神啟覺得「不對啊,財務自由之後愛做啥就做啥,人生幹嘛非得要完成什麼。」

2018-06-14

曉虹老師來信,告訴我明天可能會有豪雨,擔心我跋涉到台北路途危險,說 meeting 可以改約時間。每每受到長輩關懷,都希望自己未來也能夠成為這樣體貼的人。

2018-06-18

過多資訊等於沒有資訊。

2018-06-19

希望所有在圖書館的書上面亂畫(包含畫線跟註記)的人下輩子投胎變成小孩的塗鴉本。

2018-06-20

上週發現螞蟻時,同時發現房東給的新(二手)冰箱冷藏室上方膠條不密,導致冰箱內有水珠,用吹風機對著膠條吹重新塑形然後塞一根竹籤在裡面增加厚度,到今天為止都很密合,沒再看到水珠。

休學轉職當管家好了。

2018-06-24

iPod Video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拿到人生第一台 CD player,一直到國三時,數位音樂開始取代 CD。作為畢業禮物,爸爸送我一台 iPod Video,容量30GB,在當時算是奢侈消費,那時候父子倆被媽媽唸了一陣子。

人生的第二台隨身播放器,它陪我度過高中搭火車通勤上學的那三年、智慧手機容量越擴越大的大學四年、半與世隔絕的一年兵役、窩在家裡讀書考研又一年,然後現在碩二結束了,算起來已經十一個年頭,中間只換了一次電池。

如今串流音樂開始蓬勃發展,若有一天這台機器壽終正寢,大概也不會再有下一台隨身聽了吧。

2018-06-25

原來其他同學連學科考都有準備食物給老師,我本來只想給老師一人一杯茶而已。不是用餐時間,真的不理解為什麼要準備食物,算了身在金字塔底層還是乖一點好了。

2018-06-27

阿公:「啊你高中還要讀幾年?」
我:「阿公我現在研究所哦。」
阿公:「(沉默),那什麼時候畢業?」

阿公,請不要傷害研究生柔軟脆弱的心。

2018-07-01

臥病在床的是阿公,結果需要人費心照顧的反而是終日無所事事只會拖後腿當小公主的阿嬤,每次回家一起生活真的被她老人家氣到笑。

2018-07-05

承慧老師說:「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知識不是你要的或不是你所想要相信的,那你反而要趕快畢業,至少拿到一個「身分」,不要傻傻的什麼都沒拿就走了。趕快畢業,越快越好,套理論就套理論有什麼關係,你又不是要在學術上有什麼一席之地。我做古漢語這麼多年,剩下十年就退休了,我做的東西社會關心嗎?能回饋於社會嗎?我老實告訴你,Who cares 古漢語。如果你有想要做的東西,但那個東西或理論會阻礙你畢業,那就最大程度地去完成就好了。如果你對知識還有渴望,那就繼續讀博士;如果沒有,那趕快畢業,不要在這裡跟那些人玩了。」

2018-07-10

颱風天,沖一壺紅茶,在房間放吉他或鋼琴演奏,邊吃餅乾邊看書。

2018-07-12

臨時起意去台東散心三天再走南迴回家,還好有買到車票,往東部的月台爆滿。

2018-07-15

可樂打開灑在我身上
怎麼我還沒戒掉這種涼
我猜我不是那個偏旁
什麼時候我竟敢這樣想

2018-07-16

這幾天讀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並沒有預設什麼情緒,加上作者下筆很克制,沒有濫情的成分,不過度投射很快就能看完。在談壞掉的孩子之前,更想談的反而是壞掉的父母。

媽媽在我現在這個年紀生下了我,今年過了一半,偶而會想到這件事。從最早的「孩子半夜一直哭不睡怎麼辦」到高中畢業時的「我的孩子要上大學了怎麼辦」,我笑她:「是我要上大學,你在緊張什麼?」 這是我第一次有兒子要上大學啊,她說。那時我才發現,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她驚慌無措的次數遠遠多於我。的確,如果現在有了孩子,我也真不知道該怎麼辦。當我走在成人的路上,我的父母的「雙親」經歷也在不斷刷新。

在父母還在時,我們也要學著怎麼去當一個「小孩」。稍微知道家裡狀況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個公主阿嬤。公主之所以成為公主,不可能是一天養成的,我脫離孩提時期才慢慢自己理解這件事。雖然這樣講有點奇怪,她的丈夫太寵溺她了,子女則是順遠多於孝,導致她的心智年齡遠遠不及生理年齡。我常想,若這輩子她真碰到孤立無援的狀況時,她是無法活下去的。我曾對她說過幾次逾越傳統家庭分寸的話,但祖孫關係畢竟不同於親子關係,她只覺得委屈,什麼也聽不進去。直到上次有衝突時,前陣子剛動完膝蓋手術的大姑姑過來家裡,不慍不火、堅定理性地告訴奶奶,非常時期不能再容許她胡亂了。之前聽說過爸爸跟其他姑姑們小時候都是大姑姑照顧的,這時才終於見識到一家長姐的風範。畢竟是親子,奶奶當下還是比較能聽得進姑姑說的話,但活到這個年紀,壞掉終歸是壞掉了,勉力修好也只持續幾天。

讀到張曼娟今年出版的散文集《我輩中人》裡那篇《有些大人沒長大》,我是深有所感的。在親子關係裡,許多人都以吃過的米鹽多寡來建構權力關係,而壞掉往往就因此發生,誰知道吃進去的東西會不會泰半都是臭酸的?我的父母在生下我之後開始學習當父母,很幸運地,他們對我的人生有些指導,但沒有過分左右。我們也要學著當一個「孩子」,雖然有各種複雜因素使我們很難突破權力結構,俗一點說就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可能壞掉。但我想,有意識地成為一個適時衝撞、理性反饋的孩子,會是開啟一個良好循環的契機。

2018-07-21

一直以來對戀愛都不是很積極,不過兩年以前問我的話,大概對戀愛或結婚還是有些想像與藍圖;現在則有點遲疑,因為生活習慣大抵成形,會懷疑自己真的能夠與人磨合嗎;如果年紀再更大一些,與別人共享生活這件事會變得更困難吧(好悲觀)。

2018-07-22

所有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權勢、名利與地位,都可以近則狎一句話作為普通生活的基本準則。這世界不是對長輩尊敬就會獲得寵愛,不是對平輩友愛就會獲得情誼,不是對晚輩照顧就會獲得敬慕。想要獲得尊敬、友愛與眷戀,前提在於不可靠近,不可盡歡,不可以失了分寸。在一段距離與想像之上,才會有理想關係的存在。
《我是許涼涼》,李維菁

2018-07-23

昨日花了超過半小時說服阿公吃藥,最後還是失敗,第一次油然而生的厭煩與心累,然後一邊充滿罪惡一邊慶幸有請看護。

2018-07-25

如果可以用恨發電的話,我大概可以供應整個太陽系吧。

2018-07-28

覺得現在的廣告推送根本努力錯方向,像是搜尋床單,廣告就全部換成床單,然而我已經下單,看到只會覺得「夠了喔剛好就好」。

真正邪惡而且有商機的方法應該是推薦配套商品,像是搜尋床單(不管最後有沒有買),廣告就推送床墊、枕頭、枕套、涼被等等。再進一步就是把顏色也配好,像是我點了墨綠色的床單,就推送大地色系的相關商品。

這個技術直覺上不難,只要把語意地圖做好就可以了,而且只需要做名詞的部分。

2018-08-05

最近在讀《注意力商人》,意外發現形式語言學家 Chomsky 對媒體的態度:

部落格觀眾的細分化(註:在書裡這段落討論媒體分眾),引起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和法律學家凱斯·桑斯坦等一些思想家的恐慌。杭士基認為部落格無法限制部落客強大的影響力。『大眾媒體有很多令人詬病之處,但是他們仍然是許多話題的正規資訊來源,但是部落格就不是這種情形了。』…(中略),桑斯坦和杭士基兩人偏好的傳播環境是全國人民同時固定收看節目,像是 NBC 或是 CBS 這種電視台,或是公共電視台。

不確定 Chomsky 當時的發言到底是怎麼陳述的,單從這個段落來看,出人意料地守舊。想到以前電視只有老三台的時代,或是更早之前收音機爐邊談話的時代。

2018-08-12

如果有人要跟我一起來也很好啦,但是並不是代表不需要,只是覺得怎麼樣都很好,一個人也很好,兩個人也很好,一百個人也很好。

只要心是平靜的,怎麼樣都很好。

2018-08-15

生命的結局難道是一齣肥皂劇
只能等著青苔覆蓋唇上淹沒我姓名

2018-08-23

圖書館回家打開背包發現水壺沒扭緊,結果書跟文件全部溼透,封面上有刻我名字的補充式隨身筆記本也泡爛了(用了兩年),只能忍痛丟掉。

2018-08-27

妹妹傳了貓的照片來,腳上出現一個圓形傷口,初步判斷是黴菌(大概是連日下雨的關係)。無奈手邊有很多事,最快週三才能回家。
人生至今最大的體悟就是,走霉運的時候都不會只有一件爛事,宇宙只會瘋狂落井下石。

2018-08-31

昨晚重新看了高中的日記,發現過了快十年自己根本沒長進。

2018-09-03

阿公生病至今(其實也不過半年)的幾個觀察:

  1. 仔細考慮結婚對象,除非跟言情小說一樣有愛就能活。
  2. 養兒不要奢望防老。
  3. 很多事情沒有絕對值,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最怕就是在同時期遇到一個對照組。
  4. 人要怎麽過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

2018-09-05

回家一週,昨天回來想說室友保持得不錯這次地板滿乾淨的廚房也很整齊。

忙了一天,剛剛回來打開廚房垃圾桶,看到滿山滿谷的白色小蛆跟褐色的卵,馬上蓋上蓋子走回房間深呼吸三分鐘,然後還是把垃圾桶提去浴室整理。內心槁木死灰想哭也哭不出來,心理陰影面積已經無法丈量。

2018-09-07

上週回家處理一些家庭衝突,回新竹前與媽聊天,告訴她要提醒爸爸,以後好好過自己的生活,不要太過干涉、在意阿嬤的行為,人要怎麼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即使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就當作室友,維持一定的距離與尊重,各自安好就好。

媽媽說:「你太無情了。」

無情又如何呢?比起孝順,身在一個家庭更該討論的是負責。「孝順父母」與「對父母負責」其實是兩個概念,大多數時候大部分家庭在意的是前者,然而孝順是一種情感,負責則是處事方式,真正碰到事情,處理與解決都應該依賴後者。若凡事只講情分,事情永遠做不好。

又想到前幾天看到的新聞,美國出現了「出租孫子」的服務,老人家花一點錢,可以請一個年輕人來陪伴自己,散步、下棋、整理家務等等。這種「仿家庭」的情感販賣模式為什麼能成功呢?我在想大抵是因為彼此是陌生人,所以進退有據,凡事以不勉強對方同時不委屈自己為前提,故能賓主盡歡。

親則生狎、近則不遜。

2018-09-08

之前買了張曼娟的《我輩中人》給媽媽看,心想可能提供不了什麼安慰,不過也許有個參照,知道同年紀的其他人面臨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問題。

一方面家裡忙,另一方面媽媽說她上了年紀,眼睛無法再長時間細細讀這些小方塊字,所以我想可以錄音朗讀給她聽。昨日錄了一段放到網路上,沒想到朋友間的反響不錯。

2018-09-15

在一本碩士論文裡讀到完全自相矛盾的論述(因為套了兩個不同理論),然而作者還是畢業了。
雖然本來就曉得很多老師因為種種原因不會認真看學生的論文,但還是有一種失落感。知識本不本真,誰在乎呢,反正大家一起混過去就算了。

2018-09-23

開學前從新營回來新竹的路上,帶上了往年的日記本,準備電子化。

過去對實體紙張非常執著,覺得一筆一筆刮在紙上的字才有溫度;現在則不那麼在意了,無論是什麼媒介,只要能好好地幫助留存易逝的片段,都是好的。

高中以前的日記大多是流水帳與幼稚發言,便很乾脆地送去回收。從 2009 年開始慢慢翻閱、謄打,昨天進度已到 2014 年,很豐盈的一年:試水溫考研究所、畢業、與老朋友聚餐,然後入伍當兵,不過才過了四年,許多事都已經淡忘,藉由這次一一拾回。(然後就失眠了。)

2018-09-28

下星期學科考,整天都在準備簡報。晚餐前去散步,經過新竹公園才發現門面已整修好,這樣只剩動物園那一塊還沒完工了。繞公園走一圈大約 40 分鐘,散步的時候習慣歌唱,有人時就輕輕哼,無人時就放聲唱,絕大部分都無人。

走長長的路,時常想到有個套語說:走出困境。散步久了就能了解這樣的隱喻從何而來,道路阻且長,困境其實就是一段心理上的路,路可能看不到頭,但如果沒有持續前進,又怎麼曉得何時到頭。

在新竹大部分人都不散步,人的移動都是點對點,在城裡被運過來,然後又運回去,其實很可惜。

2018-10-05

開學前忙到現在。處理家裡的事情、協助所上研討會、與老師一起趕計劃的期中報告,然後前天考完學科考口試,總算萬事皆告一段落。

心理上的疲憊遠多於生理,回家第一件事是吸貓,雖然他一副少來煩我的嘴臉,但我倒是安頓了下來。

2018-10-07

之一、
洗完澡與媽聊天,談到家裡的事及她的委屈,其實我都懂,只是不曉得如何安慰。又聊到以前的事,與往後的事,大概被觸動了什麼,也或許是真的累了,眼淚突然湧上來。怕她看到,便把頭別向一旁假裝玩手機,後來發覺實在止不住,稍微收拾之後,便匆匆上樓餵貓。

過去把人生實難掛在嘴邊,但在難的處境裡,更需要溫柔扶持。

之二、
下午天氣正好,推阿公去公園散步,出門時順口邀了阿嬤,便一同去了。一路上雖沒話聊,不過靜靜走著也好。阿公受傷到現在不過半年,半年內家族內的事情連篇翻過,至今未能休止。其實會爭執不外乎就是立場不同加上溝通不良罷了。(莞爾的是,溝通過程最順暢的竟是遠在新竹的我與已為人婦的表姐。)

一次與表姐電話裡說到,姑姑們同樣為人媳婦,有各自的家庭,也要顧及自己婆家與丈夫的想法。雖然理解,但我還是想,其實到底是選擇問題,無關對錯,但還是有一方被捨棄了,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大家族裡人多嘴雜,做為家族裡唯一的媳婦,媽媽多做了什麼、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沒說什麼都會被放大,直到上月才終於聽進我的建議,明白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顧,漸漸放手,也漸漸不再理會流言蜚語。只是說要放手,陪著阿公掛號、回診、拿藥的仍是她,因為爸爸要工作。

媽媽常說,最快樂的時光是結婚前,與自己的父母相依。初初結婚時,阿嬤不讓她回娘家(我也記得小時候有幾次阿嬤拉住我不讓我去外婆家),娘家的人來看她也會被擺臉色。懷我的時候被婆婆虐待,最後爸爸受不了,把她載回娘家,她只說了一點,更多的就是聽市場的老鄰居說了。鄰居見了我常說,要孝順媽媽,她苦了很久。我出生後多病,媽媽去廟裡許願,希望神明佑我平安長大,聽說向神明許願要割捨一件最喜歡的事才能實現,所以她再也不吃牛肉。

今年五月外婆去世,喪禮辦妥後,媽媽沒了可回的家。在她情緒最低落時,曾想告訴她不要害怕,最終還是沒說出口。孝順這種事,我實在沒把握能做得好。不過為她抵擋流言,陪她慢慢療傷,還是力能所及的。

她希望我平安,我希望她快樂。

2018-10-10

早上跟阿嬤說了一些話,講到後面有些不耐,說了一些後悔的話。只是話已出口,後悔無用。

2018-10-16

到台中見博淳,原以為會遲到,結果反而是他晚到一些。陽光燦燦,坐在科博館廣場等他時,想到去年八月與他在新竹吃飯,不太記得具體聊了什麼,不過那天也是好天氣。似乎每次與他相約都是好天氣。想著想著他就到了,白色 T-shirt、刷白牛仔褲、鞋子是放久的米褐色、瀏海四六分邊,兩側與後杓削得短短的,簡單素淨。

一邊看展覽一邊交代彼此近況,注意到他去年口中的女友如今變為前女友,但沒多問。後來他提到自己的同志朋友,揶揄地說了句「貴圈真亂」,我想到日本人說「こちら(這邊)」與「そちら(那邊)」,壁壘分明;又想到之前與旻孝談到,我不太喜歡被劃分到不同的圈圈裡(雖然不可避免),大概是另一種壁壘分明。午餐後去國美館,趁著他體驗 VR 時隨手拍了張照片,恰好是抬頭仰望時按下快門,無意間得到的好作品。後來才知道他亦趁我體驗時拍了張,也是仰望。

為什麼人會覺得仰望這個動作特別美呢?我想應是看到遙不可及的嚮往,以及底層那種希望與失望的擺盪,靈魂堅定而肉體困頓。

他說有間咖哩飯想推薦給我,便留下吃晚餐。騎車途中看到勤美有市集,候位時我提議去逛逛,再往裡走才發現是一年一度的爵士音樂節,索性坐在草坪看表演,偶而閒談。沉默時身體猛然頓了一下,像是頸後被敲了一記,腦中閃過一直嚮往的、理想的戀愛關係,大抵就如今日這般。我不該有這樣的想法,但收在櫥櫃最裡頭的盒子一旦拿出來,就很難再放回去。

飯後請他送我到台中轉運站,平日夜裡路上人車不多,轉運站正門在小徑裡,他下車立了側柱,與我擁抱道別。跨過馬路走入轉運站的那段路又短又長,耳朵後頭的引擎遲遲不發動,前方建築的落地窗反射他仍站在那裡。直到走入大門我都不敢回頭。

2018-10-17

今天去學校的路上哼起 S.H.E 的《花都開好了》,唱到裡頭一句歌詞寫「心裡有花就能夠怒放」,突然明白這句歌詞寫的是什麼。有些年輕時候或是不懂、或是沒察覺的語句,到了某個時刻就瞭然了。有些事情是懂了好,還是維持不懂比較好呢?

2018-10-24

十月快結束了,今年只剩兩個月。

年初以來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工作方面都有許多震盪。雖然常開玩笑說自己衰到沒有極限,不過不至於無力。今年雖然這樣忙,也陸陸續續見了一些舊友。我們這一輩長到將近 30 歲,人生所要面對的困境一一浮現,都很努力在各自的路上前進。

活著大概永遠都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外婆去世、阿公臥床之後,偶而會在夜裡猛然醒來,時空錯置,不曉得自己在哪裡,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確實存在。焦慮悠遠綿長,起身在床畔來回踱步之後,摸摸自己的臉與手腳,再躺下,旋即入睡,隔天醒來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

2018-10-29

洗澡一時分心,又發生把洗髮精往臉上抹的慘劇 。

2018-10-31

媽剛剛特別傳訊息提醒我在 Facebook 發言要謹慎以免被貼標籤,回了她一個無言長頸鹿貼圖。

為什麼護家盟可以到處大放歧視厥詞沒人制止,我連在自己的空間發牢騷都得被勸告,何況今天若真的要罵護家盟,才不會只發那個短短的動態而已。

2018-11-04

(好想當貓)
(尤其是吃穿不愁的家貓)
(就算什麼都不做也絲毫不可恨的家貓)

2018-11-05

泛化妝品(含護膚/彩妝/保養/修護)真的是一個結構綿密複雜又難以打破的巨大產業。

2018-11-06

之一、
早上媽媽去衛生所拿檢驗報告,之前做的糞便潛血檢查,數值過高需要轉診複檢。
想到之前她說之前與爸爸的談話,爸爸說他希望自己晚一些離開,因為他若較早去世,媽媽不是能忍受孤單的人。

之二、
夜裡整理舊物,把原本按年份分裝在不同紙盒裡的卡片、信件集中到一個空出的抽屜裡,才發現從國中開始,年復一年,原來已經累積這麼多。過了大學之後,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在各自的修羅場裡拚搏,而我也經歷當兵、在家讀書(兼陪貓)、上研究所的過程,書信往來少了許多,卻也不曾間斷。若說日記是自我的編年史,那麼書信就像是把自己的生活剝下一小角,交給對方保管。

2018-11-07

晚餐後與媽媽在房裡聊天,話題告一段落後沉默一陣子,她輕輕地說:「日子過得真快,今年剩不到兩個月。有時候想,日子這樣一天一天過,做的總是重複的事,真沒意思。我媽媽去世之後,就覺得活著好枯燥。」

輕輕地說著重重的話,我正好看著窗外沒有與她對眼,一時間覺得回應什麼都不適宜。年中外婆去世過後不久,曾把萬芳的《我們不要傷心了》貼給她聽。但要怎麼停止傷心呢?現在想來覺得自己當時的做法有些輕率。傷心的時候,應該有一個不受打擾、沒有額外信息與建議、獨自的情緒空間,好好地傷心。

過去總認為自己可以活成一座孤島,對人與人之間的應酬覺得疲倦而厭惡(情非得已時,其實我還滿擅長應對的),今年始才漸漸了解,並放下這個執念。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成為孤島,頂多只能是離島。活著大概永遠都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分擔他人的困頓,處理自己的困境,力所能及的就盡速解決,無法解決的只能交給時間。

2018-11-11

夜裡接到旻孝電話,原以為他又發生什麼事,結果只是想聊天,有點意外,之前不曾與他通過電話。

2018-11-13

上次回家陪媽媽去診所照大腸鏡,後來被轉診到奇美醫院。今天早上同時照胃鏡跟腸鏡,剛剛打電話來說已回家休息。

剛剛得知很喜歡的李維菁早上癌症去世了。想到前天跟朋友聊天談到,我們已經活到開始道別的年紀了,熟悉的人事物都在一一遠去。

2018-11-14

在清大邁入第七年,終於達成野餐心願。

2018-11-22

對話截圖

大概是年中之前,就向幾個朋友提到想要做線上朗讀這件事,只是當時不知道怎麼開始,個性龜毛又龜縮的緣故,總想把一切設想好,安排妥貼之後才著手進行。當時一個朋友見我連麥克風都買了,卻遲遲不錄音,看不下去說:「反正你只是把這件事當成一個讀書以外的休閒活動,既然不營利,不如就直接開始,邊做邊修正吧。」恰好那時家人需要安慰,所以從張曼娟的《我輩中人》開始了這個計劃。

有一搭沒一搭地做,回饋卻意外地多。上週錄《高材生的獨白》的前幾天,夜裡接到 Hsin 來電,開頭就問了我是不是很忙,不然怎麼一陣子沒有錄音。我告訴他確實有滿多事情,不過已經想好要朗讀的第二本書,心裡有點驚喜有人在等待收聽;晚上宇曜發來訊息,說他的母親聽完《高材生的獨白》那一篇之後對他的告白,他很感動。

我也很感動。

2018-11-23

我很幸運,可以進入一段異性戀關係,有一個非常支持我的老婆,和可愛的女兒。我有同志家庭的朋友,她們也生養小孩,我們兩家的女兒是很好的玩伴。我很愛我的家,即使婚姻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美滿。她們家也是攜手共度,沒有法律上的身分保障。

這才是真正愛家的人。

2018-11-24

在投票所內還有人在說:「台灣就是太自由,才會有這麼多人出來爭取人權,哼什麼人權。」

頭痛。

2018-11-28

昨晚的夢,剛醒來沒什麼感覺,現在細想覺得有點恐怖。

  1. 癱瘓的阿公跟著我走到廚房,我問他最近好嗎?看護有沒有欺負他,他想出聲但發不出聲音,用手語說沒有,只是看護有時會偷捏他。(夢裡沒意識到癱瘓的他為什麼能走路這件事)。
  2. 全家經過一個熱鬧的場合,現場有擺流水席之類有提供食物,空桌很多,家人們找了一桌佔地為王吃霸王餐,我一直想起身離開但進退兩難。
  3. 到家的時候是晚上,家人們突然都不見了,我去浴室刷牙發現浴室擺設大幅更動過,懷疑自己在作夢,但又很輕易接受這件事。

2018-12-03

晚餐後回住處途中走進一條暗巷,聽到四個不同孩子的哭聲,究竟是家家戶戶都在打小孩,還是撞鬼呢?

2018-12-06

一週通常會有兩三個夜裡去散步,走很長的路(一小時起跳),一邊想事情一邊前進。今年想最多的事情就是家庭跟自己的童年,記得的事跟淡忘的事都回到眼前。

以家族裡的長孫誕生,在很小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人生與家族之間是牢牢繫住的,小時候恰好也是長輩最喜歡的那種樣板:擅長考試(他們以為這等於聰明)、知進退(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識大體(聽到的事情何時該牢記於心何時又該有耳無嘴)。成長過程中的確得到許多優待,別說表親,連弟弟妹妹都曾不平(如今應該不會這樣想了)。小時候拿到好處當然很開心,但當覺知漸漸長出來之後,才懂得沒有平白的收穫,所有的愛多多少少都是有條件的。

記得高中時買了一件黑色襯衫,不曉得老人家忌諱,阿公氣急敗壞,認為我要咒他。當時我也已不是小時候任人揉捏的小人偶,試著講理,也賭氣不換衣服。後來爸爸把我叫到樓上說了一句話,到現在仍時常想起。他說:「台語有句話說:『大孫頂尾子』,所以你要理解阿公。」這句話的意思是,傳統社會將長孫視為么兒,所以長孫對祖輩的責任不可與其他孫子相提並論。後來我就沒穿過黑色的衣服了。

那時終於了解,這種有條件的愛就像小時候被放到碗裡的雞腿,即使不想吃,也是不容拒絕的,夾來夾去終究會回到自己的碗裡。

再長大一點,忘了具體是什麼時候,又想通一件事情:要做自己,就無可避免地會使一些人受傷。

2018-12-10

邊吃午餐邊讀文章,發現阿嬤跟瓊瑤根本是一路人,可惜她沒受教育,錯過成為暢銷作家的契機。
另外在想的無意義假設情境是,如果阿嬤跟瓊瑤吵架,誰會贏呢?

2018-12-12

關於「不」跟「沒」的一些頓悟--
不:否定邏輯上的正確性
沒:否定事件存在

2018-12-16

看護被阿嬤趕走了,爸決定自己照顧阿公。

夜裡爸到房間找我長談,提到他年輕的事,提到他在妹妹小時候嚴厲管教的原因,述說到一段落,父子兩人長長沉默,無聲流淚。

2018-12-18

回去看到爸在餵阿公吃飯,阿嬤坐在旁邊沙發看電視。

情緒上真的無法承受,跑到樓上偷哭。

2018-12-24

把貼在牆上的幾張明信片收下來,看到 2017 年收到的一張明信片上,孟麒說:「願你所有迷茫都走得到邊,一切虛妄都值得期待。」

2018-12-28

再過幾天就要滿 27 了,前陣子整理家裡房間時翻出幼稚園畢業照,當時 7 歲,正好 20 年。

20 年,人生能有幾個 20 年呢?7 歲的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早已經不記得了。2018 年生活有點困頓,有時也會想活著這件事本身大概就是辛苦的。過去被問到以後想要做什麼的時候,總是支支吾吾說不出口,有一些想做的事,沒做到大概也不會怎樣,直到現在還是認為沒有什麼事非做不可,接著覺得心虛,進而自我懷疑。現在比較能夠坦然面對這個問題了,雖然仍沒辦法說出想要什麼,但可以確定自己不要什麼。

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是一種選擇。

童年的我好像比現在活潑很多,後來才變得比較冰冷,不喜歡任何多餘的應酬與交流。即使如此,成長過程中仍收穫超乎想像的,來自他人的愛與關懷,也有過受傷的時候,但不到「被傷害」的程度。總的來說,世界給予我的善意遠遠多過惡意。一直以來活得很壓抑,也沒自信,對自己方方面面都很苛刻,幾年前一次與熟識且尊敬的老師吃飯,老師說:「其實我有點擔心你,你像一條繃得過緊的橡皮筋,時間一久,那個回彈的力量會反過來傷害你自己。」去年的最後一天,在日記寫下了新年期許,開始練習對自己溫柔一些,面對世界更勇敢一些,慢慢靠近理想中的那個樣子。

來年再加油。